低空空域运行安全管控技术实验室
发布人:军民融合处  发布时间:2017-06-27   动态浏览次数:368

2017年初,四川省政府启动了“四川省低空空域管理试点”论证工作,并获得了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及马凯副总理的肯定,批准“先行先试”,要求“可复制、可推广”。2017年4月7日,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专题推进会上指出,四川作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,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全局性任务,在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改革上先行先试。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华大学签约共建“四川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”。结合目前四川省急需发展低空空域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大背景,低空空域运行安全管控系统的建设是协同中心的重要研究工作。

实验室研究方向:

面向国家和行业的重大科技需求,建设低空空域运行安全管控技术实验室及研发平台。针对低空空域安全运行难题,开展研究低空空域综合监视关键技术研究,实现低空空域环境要素的信息采集与完备认知,研究基于无线电监测的低空飞行器感知与追踪技术,构建空域安全态势场的生成演化模型;在此基础上,研究无人机路径自主规划和异质飞行器航迹协同规划控制技术;基于频谱监测和无线电反向定位技术,研究低空空域非合作目标的实时发现和反制技术,开发低空空域有人机与无人机融合运行管控系统,研究安全间隔保持标准以及管制规则。通过本领域基础理论研究、关键技术攻关、科技成果转化,进一步推动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安全、健康、快速发展。同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、功底扎实、思维活跃的科研人才队伍。

主要研究内容:

   1低空空域综合监视技术

拟开展的主要工作归纳为:

低空空域环境要素的信息采集与完备认知;

低空空域飞行器感知与追踪技术;

空域安全态势场的生成演化机理及可信构建与估计。

2低空空域异质飞行器协同运行技术

拟开展的主要工作归纳为:

飞行器航迹动态自主路径规划模型与方法;

多异质飞行器实时协同控制与路径规划方法;

低空空域飞行信息共享及飞行服务系统。

3无人机安全管控系统

拟开展的主要工作归纳为:

无人机机载身份识别与飞行跟踪系统;

非合作无人机的发现和捕获技术;

融合空域无人机安全运行技术。

科研团队:

实验室学术带头人简介:张学军,教授,男,1971年生,于2000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,同年留校任教。主要研究航空数据通信、航空监视和空中交通管理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863计划、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;培养硕士、博士70余名;发表SCI、EI论文70余篇;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;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,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,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。2016年入选四川省“千人计划”。

团队包括教授8名,副教授5名,讲师4名。其中,Sebastian Wandelt教授是从德国引进的“青年千人”,航空大数据专家;裴峥教授是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、无线电监测专家;黎青松教授是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家;孙小倩副教授是从德国宇航院空中交通系统研究所引进的“卓越百人计划”优秀人才、航空运输网络专家。